废话生产者

浅谈读书门槛

文/青鸢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读书热的风潮那是刮得一个比一个猛。各大V微博发博、各大公众号做推送,总是喜欢动不动就推些“今天你读书了吗”、“读书改变了……”之类的文章。

最常出现和被转发的是一类文章,通常标题是“XXX给出的书单”,而这个XXX一般都是明星名人。这些书单打开来一看,八成都与一些学生名著推荐清单相重合。

那些明星名人真的看书吗?这些书单真的是他们给的吗?这我们无从知晓,确实是有一些名人明星是喜欢看书的,这个我并不否认,但是今天我想简单谈一谈读书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学问——

读书是有门槛的。


我先讲讲,什么书是门槛低的。这个看销量就可以一见端倪。

第一种是整本书的故事以情节抓人为核心,情节紧凑,主要是悬疑类和言情类,通常故事情节完整但是整体的构架不会非常复杂,容易被接受;

第二种是随笔感想类,基本上是根据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来抒发感想,适合碎片阅读与浅阅读,感情色彩重而较少逻辑理性思考,易于引起共鸣;

第三种是工具技巧类的书籍,会具体地讲到一些技巧操作,容易学习,比如沟通技巧之类的书籍就是这一类的典型;

第四种是名人传记和回忆录,这类大多数比较贴近时间发展,结构简单,读起来会更接近于关于人的生平纪事的综合,容易吸引人;

(此处不列入一个影响销量的重要原因:宣传。被宣传过的书,不论是某某影视剧改编还是名人明星推荐,基本上都很容易增加销量,但本篇我举销量的例子是为了讲门槛的问题,因此宣传这点我不纳入讨论。)


那么什么是门槛高呢?

我个人的定义是,门槛比较高的书,是比较考验读者的。

读书的话,不论读什么书,一是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二是读完之后触碰到最深的内核,这两点才叫是真的读到了书。

而门槛高的书,就是对读者的要求高,以至于让大多数读者难以达到这两点的书籍。

门槛较高的书有哪些,我这里举几个例子或许会更好懂一些。

《蒙田随笔》:作为随笔,它的核心并不是情感共鸣,而是大量的理性思考与探索,读起来需要较高的理解力和逻辑思考能力,我个人一直是将其视作随笔必读书目。

《搏击俱乐部》:这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读起来并不是那么地好懂,是比较难读明白作者表达什么的一本书。一方面是因为主人公的人格表达,另一方面是它在描述情节的时间掺杂了大量的抽象意象与意识描写,使得情节更加破碎。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本身的故事其实并不难理解,但是它所透露出来的哲理与思考却不亚于一本哲学理论书,几乎每一页都在透露着作者对于灵魂与肉体、爱与被爱、关系构建、个人独特性等等话题的思考,这些是需要读者透过故事情节去摸清的。

《百年孤独》:故事时间跨度大、涉及人数多,而且描绘的时候是交织穿插着描写,具有强烈的魔幻主义色彩,很多人读这本书第一个问题就是难以梳理人物和时间关系。

作家的话,有两个例子:

三岛由纪夫:读三岛实际上需要非常高的门槛,三岛所描绘的不是任何一种具象,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三岛的美学,就是感受上的极致之美。如果不具有极高的感受力与理解力,读三岛只会感到情节的突兀与破碎、人物的重复与单一。

王小波:王小波的风格可谓是自成一家,直露、犀利而天马行空。故事往往比较具体,读起来的门槛看似不高,但实际上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阅读者具有一定的阅历和体验才能够引起共鸣。同时,在他的行文中,往往呈现出笑着的苦涩和纯直的追求两者的交融,只有看清了他那些看似低俗直露的文字之下的意味,才能够真正触碰到内核。


综上所述,读书是有门槛的。并不是说翻看一本书看完了,就叫做读书。书籍千千万,书籍给你设的门槛亦千千万。

你可能不记得某本书具体讲了什么,但是如果你在读的时候是触碰到了内核的,那么一定会在脑海内留下这本书相应的印记。

总是有人问我,你读这么多书,得到了什么呢?

那就要看你想要得到什么了。

如果你只是要凑个读书数量,只求读多,那么我前面说的门槛低的书,读起来又快又轻松,地铁读一读一年几十本不是问题。

如果你是想要深入地读书,那我有一些简单的建议。

一开始看的时候,选一些名著去看。不要觉得名著很土很泛,大多数名著能够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流传,一定有它的内核魅力。选名著最好看一些小说入门,小说是最容易接受的文学体裁,保险起见看之前参考一下书评。

很多人在刚开始看书的时候,会有一个积累期——在这个时期内,看什么都觉得很有道理,什么作家说的都对,这是正常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培养对书籍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就好像运动需要训练熟悉,读书也是需要训练的。

接着,经过了积累期(这个地方因人而异,是真的考验个人了),你会慢慢地开始觉得“一些书”读起来特别舒心,“一些书”读起来就差了一些。这样的情况就是你开始培养起了自己的爱好方向,那么可以找一找这个作家、这个流派、这个国家、这个领域的其他书籍,挖掘更多的书籍。

渐渐地,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会越读越多,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读书偏好养成的同时,一个新的方向开始出现:你会开始捕捉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并且抛开一味接受的立场,开始不自主地评论书籍——那么这个时候,你在偏好之上,就开始建立起了个人的评判标准。

如果说,偏好是一个感性发展的话,评判则是一个理性标准。我们不单单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书籍,还要知道这些书籍优劣、对我们的影响如何。尽管这个评判标准可能会带有很大的个人色彩,但是这也正是你在读书的过程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想法,并且能够在读书中加以运用的表现。

那么有了个人偏好和个人评判,你就能够在千千万万的书籍中捕捉自己需要的那部分书籍,构建起个人特色的读书风格了。

到这一步,相信我,你已经超越了80%的当代人读书水平了。


读书是有门槛的,这是一个事实。

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在低门槛附近徘徊,对着高门槛的书望而兴叹。而是学着把自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慢慢拉高,就好像是挖宝藏,我们要慢慢地往下探索,才能挖到最底层的宝藏。

愿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个匆匆忙忙的世界里,能够有心尖的几本书点着一方光亮。

读书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评论
热度(11)

© 青鸢 | Powered by LOFTER